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胡老师的个人家教中心--15年专注1对1初中家教服务 (http://7742180.com/bbs/index.asp) -- --+小文专区+-- (http://7742180.com/bbs/list.asp?boardid=7) ---- 漫谈“管理” (http://7742180.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70) |
-- 作者:小文 -- 发布时间:2006/11/9 8:19:17 -- 漫谈“管理” 漫谈“管理” 马克义(湖南湘潭大学管理学院) 阅读了于红蕾的“漫谈企业创新管理”(载《中国研究》2000年12月)之 后,突然产生了一些与“管理”这个语词有关的“联想”。反正在家中无事, 就把这些“联相”在键盘上“打”出来凑成一篇“文章”,并美其名曰《漫谈 “管理”》。 不过,于红蕾的“漫谈企业创新管理”似乎过于严肃了一点。在汉语中, “漫”字多少有一点“无目的、无拘束”的含义。而“漫谈”也多少有一点不 受拘束,想到那里就谈到那里的意思。本人看到这个题目时,总以为能够获得 某种不受“拘束”地“漫游”的感觉,那可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那知阅读之 后,总是感觉不出一点“漫”的味道,当然也就谈不上享受了。 现在,中国在学术研究、学校教育和企业、政府中都极大地增加了“管 理”的份量:在学科建设中,增加了所谓的“管理学科”;不少的大学的设置 了“管理学院”和“管理系”;大学中评选出不少的管理学教授、副教授;大 学里培养了不少的管理学硕士和博士,至少属于“管理学科”的学士,那更是 遍地都是;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更是充满了挂着“管理”头衔的学士、硕士 甚至博士。 只是,这些东西越多,中国的社会、企业、大学正在被“管理”得“一塌 糊涂”,或许还会被“管理”的更加“一塌糊涂”。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本人虽然不敢自称是内行,但比 起外行来,总还是从事了十几年的管理工作,总算得上内行中的外行,外行中 的内行,多少也就能够看得出一点门道来。 本人最不善考证。不过,本人大致还是知道,“管理”虽然是个汉语语 词,但最初与其对上号的英语语词是“management”。“management”的基本 含义是“想办法应对”。一般来说,在英语中,“management”就是“to get things done throu or with other people”(通过他人或与他人一起把事情 办成(或办好)。通常,“management”主要用于企业之类的组织管理。因 此,在英语中,只要一说“management”,人们就非常明白这是指企业管理或 组织管理。 当然,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汉语,怎么能够受英语的限制,使我们不能 发挥我们的想象呢?只是,这个想象一发挥,就发挥出无数的问题来。 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行政”这样的事情,即政府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治理 社会公共事务之类的事情,也被人们称为“管理”(行政管理)。这就与 “management”的愿意大相径庭。政府行政部门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依据的是 “原则”。“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部门通过颁布行政命令强制社会成员(自 然人和法人)遵守某些原则,依某些原则行事,进而形成有序的社会公共秩 序。而“企业管理”是企业组织的领导人通过明确组织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 计划,组织起组织成员通过合作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奋斗。这是两种完全风马牛 不相及的“管理”——政府行政机关治理的是社会,其任务是使人们依据“原 则”行事。企业领导管理的是组织,其任务是使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在 中国,这两件事情却用“管理”这一语词串在一起来了。 上述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管理”虽然串在一起,他们总还有些共同点, 即这两种管理主要是与“人”有关。但是,更加有趣的是,象“图书管理”、 “档案管理”和“信息管理”这些主要处理“物”的事情,也用“管理”这个 汉语语词串在一起了。 象“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这些东西,他们与保管员管理仓库的货 物,除了“管理”的内容不同之外,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其“管 理”的对象是物。这类“管理”的主要是,依据“图书”或“档案”的性质将 这些东西的“输入仓库”、“如何存放”、“从仓库输出”过程条理化,使人 们能够迅速有效地共享这些社会资源。当然,这些东西属于“文化”,自然也 就有其特殊性。 而象“信息管理”这一语词,在英语中,指的是通过人对计算机系统或计 算机网络的控制和利用,使计算机系统或计算机网络能够有效地处理、存储、 传输数据、语词等符号,使数据、语词之类的符号成为人们共享的信息资源。 只是,当中国人把这个语词翻译成汉语,把这门技术引入中国时,正好把“人” 这个“信息管理”中最重要的角色给弄丢掉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理”这一语词至少指称着四种不同的东西。但 由于人们通通用“管理”这一语词来指称这四件不同的东西,自然就会产生不 少的笑话,或许也会导致不少的社会混乱,毕竟,语言就是我们能够共同把握 的世界,语言的混乱必然导致世界的混乱。 第一个大笑话就是设立了一个“管理学科”。 当年国家教委搞这个东西的时候,本人正好从事教学管理。本人阅读了当 时的讨论稿,就感觉到不对头,这些东西拼在一起不是一个大杂烩吗?当然, 我不敢胡乱乱语,自然就得把与这些“管理学科”有关的各种教科书以及一些 重要论著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下。阅读以后我就明白了,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什么 “管理学科”,自然,我就会找负责此事的领导表达我的看法。只是,“人微 言轻”,这些话说了也没有什么意思。 一门“大学科”中有很多的“小学科”,这些“小学科”必须有着共同的 “小学科”,并且,这些“小学科”中至少有一门是这门“大学科”的核心 “小学科”。现在的“管理学科”的核心“小学科”就是所谓的“管理学”, 只是,这个“管理学”完全只是一些企业之类的组织管理的内容,并且,即使 是“企业管理学”这门“小学科”,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一种至少由四种不同的内容组成的“管理学科”,却仅仅只以“组织管 理”这样的“小学科”作为核心内容,这不是有点儿滑稽吗? 第二大笑话就是大量的大学设置了“管理学院”。 同样是当年,本人所在的大学也不某落后,要成立“管理学院”(本人现 在就在管理学院任教)。我当时也是极力反对。同样,也因“人微言轻”,话 语就失去了意义。我当时说,把几门“小学科”(在教学中就是专业)合在一 起的目的是优化利用“教学资源”。现在只是因为“行政管理”、“旅游管 理”、“企业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这些“专 业”中有“管理”两个汉字,就把它们合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好笑呢? 这些管理几乎没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更谈不上有共同的专 业课程。每个专业同样是各有各的教师,教师资源也不可能优化利用。“行政 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企业管理的核心基 础课程是数学、经济学、贸易学、市场学等。旅游管理的核心基本课程是历史 学、文化学、自然地理等。图书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文献学、传播学、历史 学、政治学等。档案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文献学、文书学、历史学、政治学 等。信息管理的核心基础课程是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数据库技 术等。 这些毫无共同之处的东西拼凑在一起,不是一个大杂烩吗?这个大杂烩能 够优化利用教学资源吗?这些专业的教师拼凑在一起不是“同床异梦”吗?现 在,不少专业的教师又要求分开。中国历史上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这 里也要上演,只不过,这个“久”字用是不太恰当。 第三大笑语就是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 即使象美国那样的“管理发达”的国家,都没有人把“management”当作 一门正式的科学。当然,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管理”进行科学研究,但这毕竟 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世界上的学问有很多,管理中的学问不说是最多的,但至 少也是最多者中的之一。 但是,并不是什么学问都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的。一门学问要成为一门科学 至少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这门学问研究的对象明确,如经济学研究社会财富增加的机制。 第二,关系这种对象的逻辑体系形成,如经济学的一套预设已经有了自己 的逻辑体系。 第三,这门学门的理论达到了一定的形式化程度,当然,这里的形式化并 不一定就是非得使用数学公式,但至少可以用数学思维来思维这种理论。 第四,有获得事实或数据的客观性标准。有的学问要做实验,有的学问主 要取自于社会共同认同的事实。但获得这些事实有了一个共同认同的标准。我 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其实质仍然是“机械论科学”。 “管理”这门学问的研究对象根本不可能“机械化”就决定的,“管理” 永远不是一门科学。经济学可以把其研究对象中的“要素”——人——机械化 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管理”这门学问则根本不可能这样作。“管 理学”也就永远成为不了科学。 这里并没有丝毫贬低“管理”的含义。科学虽然重要,但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会违背科学。管理,无论我们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管理这个语词,只要这 种管理涉及到人,并因为其涉及到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不可“机械化”的 人,管理就永远只是人们综合利用各种科学研究的结果、综合利用人类的所有 知识来应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第四大笑话就是以为只要学习了“管理学”这门“科学”就能够搞好管 理。 管理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科学,更重要的是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 管理好一个企业,管理好社会当然需要科学,但以为仅仅*一批只是掌握了一 些数学公式,学会了一些漂亮的语词的“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就能 “管理”好社会,“管理”好企业,“管理”好大学,那无异于异想天开。中 国有不少以前是学数学或应用数学的现在学“管理”。这些人既不研究人,又 不“琢磨”人,整天只是用一些数学公式套这个世界。这样的“管理”真是有 点不可思议。 管理的对象,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组织,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 统的“要素”又是人这种“不可定义”的动物。用数学公式套纯粹的物质世界 都经常出问题——天气预报都经常出错误,还不用说这些数学公式要套的是 “人”。 有的时候,语词可以充当“圣迹”。有的时候,语词又可以充当“巫 符”。这些作法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比如, 请某个“圣人”写几个字,当作传家宝,这就是把语词当“圣迹”。另外,请 某个“巫师”写几个字用来驱鬼神,这就是把语词当“巫符”。人们有的时候 高呼“万岁”,就是把语词当“圣迹”,只不过这里用的是语音语词。同样, 人们经常用语词咒人也就是把语词当“巫符”。当然,我们一般把前者当作伟 大的艺术,把后者当作愚昧的迷信。 只是,仅仅因为四种不同的学科都有“管理”这两个汉字,就把他们拼凑 在一起,不知这是“艺术”还是“迷信”,不知道这是“圣迹”的作用还是 “巫符”的作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作法不是科学的作法。 那么,“管理”的这个汉语语词在汉语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在汉语 中,“管”最初是指“管乐器”,象笛子、唢啦等,这些乐器与二胡之类弦乐 器是相对的。在乐队中,管乐器经常是领先的,如乐曲或演出中,笛子经常是 吹前奏。这样,“管”就意味着“领先”,最后延伸为“领导”。 而“理”字则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当于“规律”或“法则”,相当于 英语中的“law”,如“万物皆有其理”和“存天理,灭人欲”中的“理”。 “理”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次序或秩序,相当于英语语词“order”,如“王乃 使其理其玉”中的“理”,前面那个“其”指的是玉匠,玉匠通过整理玉石, 使玉石现出其纹理,汉语中经常用的是“条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把“管”字和“理”字合在一起的“管理”,与“management”这种“组 织管理”的含义较为接近,即通过领导确定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动员 组织内的成员为这一目标共同奋斗。当然,要牵强附会,也与我们前面说过的 “管理”的三种含义拉得上关系。 由于把“公共行政”、“组织管理”、“图书管理”、“信息管理”这四 种不同的管理看为同一件事,其结果是中国的“管理”就变成了这样的管理: 无论什么事,都非得由政府或政府官员出面“管”一下,这件事情才有“条 理”。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出面,也就没有什么“管理”,事情也就不会出现 “条理”。只是,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有些事情非得政府或政府官员“管”, 但还有些事情则是,政府或政府官员越“管”便越“管”不好。 谈到“企业管理”,我们应该明白,企业是人们通过合作生产出财富与社 会交换的一种现代组织。企业组织一旦形成,就有着组织目标。企业管理的核 心任务就是实现这个目标。企业领导者和操作者都是组织成员,企业也是法 人。在企业法人、领导者、操作者之外,都有着政府制定的法律。这三者在这 些法律的框架之内达成契约,进行生产。企业领导管理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协 调整个组织成员的行动,使组织成员为完成这一目标奋斗。企业的效率来自员 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这一点,任何企业都会被市场淘汰。 一般来说,在企业内部很少使用市场那种“干多少事给多少钱”的交换原 则,现代大量的西方企业连“计件工资制”都不用了。只是,中国的企业内部 还在大量使用这一类的方式进行管理,甚至连大学内部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管 理,如一个教师写了多少论文就得多少报酬。这种管理根本不会产生什么真正 有效的作用。一般来说,忽略了企业组织内部员工的人格平等、机会均等、晋 级和提职的公平,具体的操作者有相对独立的处理本职工作的权力等调动企业 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手段,仅仅采用“干多少事给多少钱”的方式搞好 一个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这些东西正好是中国企业所缺少的。采用写多少论文就给多少钱的方式 要大学教师搞出什么科学成果,则更是不可能的。科学家没有思想自由和学术 自由,根本就不可能搞出什么科学成果。这已为从多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言的混乱导致世界的混乱,毕竟人们能够共同把 握的世界只是一个语言的世界。为此,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正名”。最 好把“行政管理”改名为“公共行政”,“企业管理”改名为“企业经营” (“经营”中也含义有与“management”的“应对”的含义),“信息管理” 改名为“信息处理”。象作为教学中的一种专业的“图书管理专业”、“档案 管理专业”等中的“管理”最好用“学”来代替,或者干脆去掉。这样,人们 就不会用一个语词指称各种毫不相干的对象,“世界”也就不会那么混乱了。 总之,按照现在人们采用的“管理方式”搞“管理”,虽然不至于把事情 “管”坏,但要把事情“管”好,不说是不可能的,至少是极其困难的。 作者电子信箱:wuwei010101@163.net 来稿时间:01-12-20 4: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