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胡老师的个人家教中心--15年专注1对1初中家教服务  (http://7742180.com/bbs/index.asp)
--  --+小文专区+--  (http://7742180.com/bbs/list.asp?boardid=7)
----  构建真正的唯物主义理论  (http://7742180.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72)

--  作者:小文
--  发布时间:2006/11/9 8:20:27
--  构建真正的唯物主义理论
构建真正的唯物主义理论

           ——我的哲学新思维

        张建华(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近来上网,通过《中国研究》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发现在哲学问题上也存
在不少歧见。于是,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就是将本人多年来在这方面潜心研究
所得到的一些个人体会,作一总结,概括介绍一下,以供读者参考,权当抛砖
引玉也。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本文只是概要地介绍自己的观点,不拟展开详细
论述。如读者有任何看法,敬请来信或在《中国研究》上发表,以便进一步交
流和讨论。


一、什么是哲学?

  笔者认为,哲学是有关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的研
究和探索。

  根据这一定义,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两个:第一,物质世界的本质到底
是什么?第二,物质世界的基本发展规律是什么?

  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或“物质与
意识的关系”,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我以为是搞错了。这实际上还是一
种以“人的意识”为中心的理论,其研究的重心还是在“人”身上。

  我以为,哲学理论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当然是可以而且应该为人类服
务,但是哲学研究本身则必须抛弃这种“人本”思想,真正树立以“物质世
界”为本的观念。


二、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根据上述定义,哲学研究只能是在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进行理论概括,以探讨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如下文即将提到的有关物质发展变化的环境决定原理、随机概率原理、系
统原理、黄金突破点原理、惯性原理等都不是在原有哲学理论体系内进行逻辑
推理得到的,而是通过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得
出来的。

  这里,要切忌关起门来,局限于哲学本身来进行哲学研究。从本质上来
说,哲学研究一旦脱离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会形同“无源之泉”、
“无米之炊”,其生命也就随之完结了。


三、世界是物质的


1、什么是物质?

  笔者认为,物质就是存在。一切存在都是物质。

  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直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方面来
给出物质的定义,认为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存在(或实在)。

  我以为这是错误的。众所周知,人类意识迄今为止,不过数百万年的历
史,而地球已经存在了40-50亿年之久,整个宇宙的历史还要更漫长的很,试
问按这种物质定义,在人类产生以前,将来人类消亡之后,物质是否仍然存
在?

  其次,通过上述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马
克思主义哲学自我标榜为“唯物主义”,但实际上仍然还是唯心主义的,这是
因为,它是以意识作为基本的标准来对物质下定义。

  再次,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给一个对象下定义,主要地应该根据对
象本身的属性,而不是根据对象与其它事物的关系。


2、物质的基本特性

  笔者认为,物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无限性

  整个物质世界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具体表现在时间、空间、质量、能
量、动量等各个方面。

  不仅整个物质世界具有无限性,每一个具体个别事物同样也具有某些无限
性,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就是说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

  这启示我们,只要进入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能量,从
理论上讲,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能量都是无限的。

  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向周围无限扩散分布。

  从时间上讲,任何事物也都具有无限性。我们通常所谓事物都有发生发展
直到衰亡的过程,实际上指的只是事物发展过程在某一阶段、某种状态停留的
时间有限。

  (2)随机性

  物质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随机分布的。这一点,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如天文学方面,宇宙天体具有成团、成群分布的
规律,形成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天体系统,这就是物质分布具有概率性。再
如,经济学方面,近年有西方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并不存在周期,经济波动实
际上是一种随机现象。

  认识到物质分布的随机性,在人们社会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告诉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化、绝对化。

  (3)系统性

  物质都是以系统为单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存在,一个事
物总是在与周围的其它事物发生种种联系,并相应形成一定的结构。这一点,
已经通过系统论的广泛传播,得到了人们的公认。

  (4)能动性

  物质具有能动性。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因而都具有能动性。

  传统的观点,似乎只有人才有能动性,这是一种宏观局部的假象,其根源
是日常生活中的房子、树木、石头、工具等似乎静止不动,都要*人来搬动和
使用它们。

  但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在绕着太阳转动,整个太阳系又在绕着
银河系中心转动,银河系同样也在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中运动。这就启示我们,
一切事物都具有能动性。

  人的意识能动性只是物质世界各种事物普遍具有的能动性中的一种。


3、意识也是一种物质现象

  笔者认为,意识也是一种物质现象。

  理由之一,从意识的外在形式来看,意识不过是人脑这一物质系统的活动
而已。另外意识借以表达的语言、文字等也都是一种物质现象。

  理由之二,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不过是物质世界运动的各种信息被人
脑接受之后形成的一种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的信息系统。

  理由之三,意识同样具有其它具体物质所具有的基本特性。首先意识是存
在的;其次,意识也具有随机性和系统性。第三,意识具有能动性。只有无限
性这一条,意识不具备,这是因为从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意识只是
物质世界的某一部分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一种局部暂时现象,这丝毫不影响意识
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意识也是一种物质现象。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或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
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将思维,或精神,或意识,看作是物质世界之
外的一种特殊存在。虽然,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但实际上却视意识为物质之外的一种存在,这就为唯心主义“二元论”留
下了存在的余地。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而是掺杂了
不少唯心主义的东西。


四、物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1、环境决定原理

  笔者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是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从而事物所具有的能量与物质都是来自
环境,而事物的发展变化说到底无非就是事物的能量与物质等在发生变化,这
就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周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内因决定论,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事物的
内因来决定的,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假定事物
内因的存在为前提,而不问事物的内因从何而来。如果我们进一步问一下,事
物的内因从何而来?回答将只能是来自事物周围的环境当中,因为很明显,事
物本身就是一定周围环境的产物。所以,归根到底,事物发展变化都是环境因
素决定的,而不是事物的内因决定的。

  环境决定论在人类社会实践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在科学研究方面,只有联系一定的周围环境,才能真正科学地阐明事物
的起源、本质和发展。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风头正健的“大爆炸宇宙学
说”,根据笔者发现的环境决定原理,实际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这一理
论仅仅根据“现今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资料就试图阐明“现今所观测到的宇
宙”的起源。

  再如,在管理学方面,任何一个领导人都希望自己的组织具有强大的凝聚
力,那么凝聚力来自何方?从根本上来说,凝聚力来自于周围环境压力。所以
战争年代,往往容易形成万众一心的局面,而和平时代,人心就容易涣散。

  再如,在经济学方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一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获得发
展。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衰退。

  再如,在个人成长方面,只有广泛接触社会,注意向周围的人学习,勇于
接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挑战,才能有所成就。


2、随机概率原理

  笔者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发生的随机过程。

  这是因为,事物都具有无限可分性,其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就便得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宏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同时,事物又具
有系统性,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事物与周围环境之间都存在一定
的相互联系,这就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不会是完全的杂乱无章,而是存在一
定的概率。这种概率,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我们日常所谓事物发展变化的规
律。

  随机概率原理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制
定具体的规划、计划、目标、规章等的时候,千万不要简单化、绝对化,不要
搞一刀切,不要追求整齐划一。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另外,随机概率原理还是我们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基本理论依据。根据这一
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的概率的,这就使我们可以对未来一定时期
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根据这一原理,又告诉我
们,任何预测都不可能绝对准确无误,因为事物发展变化是随机的,总有各种
意外存在。

  在思维模式上,随机概率原理启示我们不要绝对化、简单化,实际上任何
具体的原理、规律都只是在概率意义上才能成立的,完全必然的规律是不存在
的。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讲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方向时,认为存在两条
规律,一条是量变质变规律,一条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笔者认为,这两条规律
把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简单化和绝对化了。如否定之否定规律,认定事物的发
展变化必然是向事物的对立面转化,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多样
性。再如,量变质变规律,常常涉及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往往把人
引导到十分绝对十分僵化的思路上去。相比较之下,笔者认为,还是随机概率
原理这样表述比较符合物质世界的实际。


3、系统原理

  系统论思想最早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差不
多一个世纪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哲
学的角度进行概括,表述如下:

  事物都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系统,一定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
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
内部各元素孤立功能之和。

  根据前述环境决定原理推论,事物之所以都是系统,或者系统之所以能形
成的根本原因,是环境因素。

  至于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孤立功能之和,即所谓“系统效
应”,则是因为一定的系统结构能够提高系统能量和物质的有效利用系数。

  系统原理,也是物质世界运动的一条基本规律,它启示我们凡事都要注意
系统地分析,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管理学方面,系统原理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正是由于系统
原理的存在,才使得管理具有了效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就是
通过构建和改善一定的系统结构,来提高系统能量和物质的有效利用系数,从
而为一定的人的利益服务。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讲到事物的内部矛盾时,认为事物内部存在既对
立又统一的双方,二者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过于简单
化的观点。实际上事物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并不一定只是对立的
双方。笔者认为,还是以系统原理较为科学。


4、黄金突破点原理

  这是笔者在研究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时发现的一条基本原
理,其基本内容是:事物发展变化总是首先在旧事物相对落后或相对发达之处
实现突破。

  这是因为,事物发展变化都是根源于一定的环境压力,当一定的环境压力
作用于事物的时候,由于事物内部物质分布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随机性,事物内
部各处的能量和物质分布是不均衡的。在事物最为发展的部位,能量和物质分
布最为集中,对环境压力的抵抗力最强,因而表现得最为玩固,因而事物发展
变化不会从这里首先突破;而反过来,事物发展最为落后的部位,能量和物质
分布最为薄弱,对环境压力的抵抗力最少,因而总是在强大的环境压力面前,
最先被毁坏,根本不具备向新事物发展的能力。

  只有在事物相对发达或相对落后的部位,一方面能量物质分布不多,对环
境压力的抵抗力不强,但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能量和物质分布,不致于由于
环境压力的作用而毁灭,于是新旧事物的转换就首先在这里发生。

  黄金突破点原理,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如改革开放,要
选择一个突破点,选在哪里好?实践证明,从生产技术改起不行,从政治制度
改起也不行,只能选择经营方式,作为改革的突破点。这就是黄金突破点原理
的一个具体体现。

  黄金突破点原理的命名,是受到数学上“黄金分割”法则的启示,给人一
个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

  根据传统的量变质量原理,事物的量变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发生质变。具
体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先进永远先
进,落后永远落后。这种观点早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倒是“三十年河东,三
十年河西”的说法,更为科学一些。此外,还有诸如“寒门出贵子”的说法,
实际上都是黄金突破点原理的体现。


5、惯性原理

  这一原理,是环境决定原理的一个推论,既然事物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那么,在周围环境不变的条件下,事物就会继续保持原
来的状态不变。这就是惯性原理。

  惯性原理也可以看成是物理学上惯性定律在整个物质世界的推广和发展。

  惯性原理也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义,它启示我们任何改革和发展,都必然
会遇到种种阻力,这种种阻力说到底就是事物要保持原来的状态的惯性。因
此,又进一步启示我们,任何改革原则上都只能是渐进的。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历史地位

  现在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际上只是导向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理
论的第一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是依附于宗教神学的,不管主观唯心主
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实质上都是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人的意志来主宰
的。客观唯心主义者所谓的“上帝”、“天”,它们并不直接干预人类事务,
而是通过“教会”、“皇帝”来体现自己的意志。谁也没有见过也不可能见到
“上帝”、“天”,“上帝”和“天”的意志完全任由教会和皇帝等随意解
释,因而所谓“上帝”和“天”实际上不过是教会和皇帝等假造出来,借以唬
人的一种工具。其骨子里实质上是由教会和皇帝来主宰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列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认为物质
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这就在传统宗教神学理论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但是毕竟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等人还不可能一下子认识到意识实际上
也只是一种物质现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尽管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
的第二性,但物质与意识二者之间实际上还是外在的并列关系。这就为唯心主
义留下了相当广阔的存在余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头到尾都可以找
到唯心主义的痕迹。

  打个比方来说,在宗教神学那里,意识是主人,物质是奴仆;马克思等人
的功绩就在于将物质从宗教神学里解放出来,使之由奴仆上升为主人,与此同
时,意识则由主人下降为奴仆。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了,距马克思去世已近120年了。在这120年
间,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随之取得
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应该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取
得的新成果,在哲学上进行新的总结的概括,提出新的哲学理论来。笔者以上
所述就是本着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在这方面做出的初步努力。

                       14:53 02-1-15

作者电子信箱:zjh8231@sina.com
来稿时间:02-1-15 16:10:00